- SA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
- iso50001能源管理體
- ISO14020環境標志產
- TS16949|IATF1
- ISO22000食品安全管
- ISO45001職業健康與
- ISO14001環境管理體
-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
- ISO/IEC 27001
- ISO/IEC 20000
- ISO22301業務連續性
- 系統集成資質
- ISO55001資產管理體
- ISO/TS22163國際
- GB/T50430建筑施工
- ISO13485醫療器械質
- 歐盟CE認證|CE證書查詢
- GBT29490-2013
- 三體系認證
- REACH/ROHS檢測報
- 全球回收標準grs認證
- brc認證_英國零售商協會
- CMMI軟件能力成熟度集成
- AAA級企業信用等級證書|
- GB/T 31950-20
- ISO37001反賄賂管理
- REACH|ROHS認證|
- CCC|3C認證|CCC認
- ISO22716(GMPC
- TS16949|IATF1
- iso28000供應鏈安全
- ISO10012測量管理體
- GB/T 39001-20
- ISO20252市場研究行
- ISO 29990職業教育
- 美國FDA注冊_醫療器械_
- ISO29151個人身份信
- ISO27701隱私信息管
- ISO27018公有云個人
- ISO27017云服務信息
- ISO14064碳排放認證
- ISO14067產品碳足跡
- ISO41001設備設施管
上海奔爍咨詢公司
TEL: 4006-010-725
(上海) 電話|微信: 152-2175-9315
Q Q 客服: 2215501312
(青島) 電話|微信: 137-9194-1216
Q Q 客服: 1263118282
(北京) 電話|微信: 136-8120-0268
Q Q 客服: 2970890153
(杭州) 電話|微信: 158-6716-8335
Q Q 客服: 2668763939
(西安) 電話|微信: 139-0928-9277
Q Q 客服: 3568192523
(深圳) 電話|微信: 130-7782-9315
Q Q 客服: 574472821
2020年全國計量工作要點
文章錄入:上海奔爍咨詢 | 文章來源:上海奔爍咨詢 | 添加時間:2020-4-1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謀篇布局之年。全國計量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按照全國市場監管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改革創新、協同發展,加強計量戰略規劃和法治建設,優化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強化計量監管,完善計量服務保障,加強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計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
一、聚焦戰略規劃,加強頂層設計
(一)加強計量整體規劃和戰略研究。組織開展《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實施情況評估,印發《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0年行動計劃》。組織開展新時期計量事業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提高計量政策研究與宏觀管理水平。在國家計量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設立專業工作組,強化計量發展戰略高端智庫建設。
(二)完善計量法治建設。配合做好《計量法》修訂工作,爭取提請國務院審議之后早日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進程。對現行計量規章進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攬子分類修訂計劃,推動《計量校準管理辦法》盡快出臺,為做好計量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進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開展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政策研究,明確我國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目標任務,研究起草關于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國家和地方層面重視先進測量體系建設,爭取將先進測量技術研究等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幫助企業完善測量管理體系,提升國家整體測量能力和水平。
(四)推進構建區域發展計量支撐體系。緊緊圍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堅持融合、互認、合作、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關于構建區域發展計量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盡快出臺,推動計量資源共建共享共用,逐步實現區域內計量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五)加強計量對國防建設的支撐與服務。深入落實計量相關規劃,加強計量資源共建共享,推進計量科技協同創新。
二、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計量治理體系
(六)繼續推行法定計量單位制度。組織編制《計量單位使用情況“雙隨機 一公開”監督檢查工作指南》,開展計量單位使用情況專項監督抽查。緊密跟蹤、積極參與國際單位制變革和相關國際標準規范的制修訂。
(七)完善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建設。開展計量技術機構改革調研,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探索完善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為促進計量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環境。支持各級、各類計量技術機構在認真履行法定職責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探索推進計量授權制度改革。繼續開展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雙隨機、一公開”專項監督抽查工作,推動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管理信息化進程。
(八)完善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制度。落實新修訂的《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制度規定》《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加強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溝通協調,進一步完善注冊計量師注冊管理等相關制度,加強對依法從事計量檢定任務人員的管理,推動計量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為量值溯源和傳遞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九)完善計量技術規范和計量技術委員會管理機制。編制完成國家計量技術規范體系架構。發布實施《國家計量技術規范采用國際計量規范規則》,組織制定《國家計量檢定規程評價細則》,加快建設計量技術規范管理系統,完善計量技術規范質量保障及評價體系。制定《計量技術委員會考核細則》,加強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管理。組織開展部門和地方計量檢定規程抽查,提高部門和地方計量技術規范質量。
(十)加強計量比對管理和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強計量比對改革創新,實施更加開放的國家計量比對項目申報措施,持續推進計量比對分類實施。研究起草關于加強和改進計量比對工作的意見,完善計量比對制度措施。聚焦計量監督管理和計量技術機構需求,總局組織10項以上國家計量比對項目,鼓勵各地加強地方計量比對工作。
三、夯實計量基礎,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十一)持續提升國家計量基準水平。抓住計量量子化變革機遇,著力推進以量子計量與傳感為核心的基礎前沿研究,不斷提高時間頻率計量基準等國家計量基準技術水平,提升我國最高測量能力。
(十二)推進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落實《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制定或完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目錄或建設規劃,將相關工作納入當地政府考核,加快推進向社會公開共享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信息,充分發揮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效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十三)提升標準物質的供給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標準物質管理改革,進一步優化完善國家標準物質管理模式、管理規則和技術規范。加強生物醫藥、醫療衛生、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急需標準物質研制。積極開展標準物質信息梳理與公開。
(十四)提升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更好發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計量基礎科學、前沿測量技術研究方面的龍頭作用,帶動各級計量技術機構不斷提升量值傳遞溯源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計量技術機構提升計量檢定校準、型式評價能力。鼓勵各級計量技術機構積極參與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分委員會、工作組)和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工作。加大對計量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力度。建立援藏、援疆、援青長效工作機制,探索建立計量專業技術人員對口交流學習制度。鼓勵和支持培養高端、復合型計量人才參與國際計量技術活動。鼓勵計量技術機構成為OIML(國際法制計量組織)證書互認指定試驗機構,提升計量器具型式評價能力水平。
(十五)推動計量數據的科學管理和服務方式研究。加強計量數據管理與應用、計量數據支撐計量活動數字化等研究。探索開展計量數據支撐重點領域發展的試點。進一步完善標準參考數據的建設與管理方案,推動標準參考數據建設試點。
(十六)推動計量科技創新。加強與科技部門的協調,爭取列入國家“十四五”相關科研專項,支持計量技術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構建計量科技創新聯盟,為計量科研的全壽命周期提供支撐,進一步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
四、加強科學監管,提升計量治理效能
(十七)進一步規范計量行政審批事項。加快推進計量行政審批網上審批系統的改進和完善工作,提高辦理效能和辦理質量。積極探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
(十八)加大民生計量監督檢查力度。開展集貿市場計量專項檢查,探索集貿市場計量監管新機制。繼續開展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國家計量監督專項隨機檢查,打擊計量作弊、缺斤短兩、凈含量不準等計量違法行為,加大對民生計量的監管和保障力度。全力配合教育部、衛生健康委做好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開展眼鏡制配場所計量專項檢查“回頭看”工作,跟蹤檢查整治成果。
(十九)創新管理方式,推進電能表“智慧”監管改革工作。持續跟蹤國家電網智能電能表狀態評價及更換試點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推進相關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為全面推進電能表周期檢定制度改革奠定基礎,力求建立“企業自控、用戶監督、政府監管”的新機制。
(二十)加強計量宣傳和信息化建設。加強計量科普基地建設,做好“5·20世界計量日”主題宣傳活動。加強計量信息化建設,推進工作計量器具強制檢定業務管理系統應用和推廣,加強計量業務數據可視化分析應用,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計量信息化系統和計量大數據平臺。
五、緊貼實際需求,提升計量服務產業能力
(二十一)完善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圍繞國家戰略重點和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快國家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建設,制定關于加強產業計量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要求。積極培育和新建國家、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對現有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進行全面梳理和階段性評價,總結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聚焦產業發展需求,推動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機制,持續推進產業計量測試平臺和聯盟建設,為產業創新發展夯實計量基礎。
(二十二)推進儀器儀表產業質量提升。在部分重點領域開展儀器儀表產業狀況調研,了解儀器儀表行業計量需求。研究起草推進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計量政策建議,積極爭取國家重視和支持。鼓勵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加強計量測試設備、計量基標準裝置等儀器設備研制,開展計量與儀器儀表方面的研討交流。
(二十三)持續推進能源計量工作。積極發揮各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作用,配合節能主管部門推進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建設,加強能源計量數據分析和應用。加強能源計量監管和技術能力建設,總結能源計量服務做法并進行推廣示范。完善天然氣能量計量方面的技術規范和管理要求,為天然氣計價方式改革提供計量支撐和保障。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提高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和使用率。
(二十四)加強資源環境計量工作。聯合水利部門研究制定取用水計量管理指導意見,完善取用水計量監督管理體系。開展環境計量工作調研,了解環境監測和保護方面的計量需求和問題,幫助生態環境部門建立完善計量體系。配合有關部門加強能效、水效標識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相關的能效領跑、水效領跑活動。
(二十五)深入推進“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積極落實穩企業穩經濟穩發展各項計量惠企政策,以專家入企幫扶、開放實驗室、計量法律法規和技術培訓、產業計量測試服務等方式,繼續組織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聚焦當前中小企業計量需求和突出問題,充分發揮計量技術機構的支撐作用,為企業提供計量技術服務,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和質量提升。
(二十六)推進計量技術規范有效供給。梳理匯編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和計量相關國際標準、國際規范、國家及行業標準等權威技術文件名錄,供社會參考使用。增強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全文公開系統的時效性,及時、免費向社會提供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全文。完善面向產業的計量技術委員會,加快制定高端制造、環境監測、物聯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計量技術規范。
六、發揮各方作用,構建計量機制化工作格局
(二十七)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與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海洋、氣象、地震等有關部門的聯系,充分調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對計量工作的重視,幫助完善行業計量體系,發揮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和保障作用。鼓勵和支持各有關部門和行業成立面向行業、產業的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本部門、本行業發展急需的計量技術規范和研制相應的計量標準器具。
(二十八)推進地方計量工作深入開展。全面總結“十三五”期間各地計量工作情況,總結典型經驗,推廣示范交流。支持地方大膽探索計量治理模式和制度創新,復制推廣各地成功經驗,豐富計量監管手段,提升計量綜合監管效能。積極吸收地方智力資源,參與國家計量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技術規范的制修訂。組織開展全國計量處長、院長和計量業務專題培訓,提升計量骨干能力,提高計量監管水平。
(二十九)積極發揮行業學協會作用。充分利用學協會資源和力量,開展各類計量政策研究、調研和咨詢服務。積極關注行業發展,及時梳理行業、企業計量需求、困難和問題,探索建立長效服務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學協會發起成立計量領域的協作聯盟、創新聯盟或服務聯盟,促進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
七、參與國際計量治理,提升計量國際化水平
(三十)深度參與國際計量組織治理。加強與OIML、BIPM(國際計量局)等國際和區域計量組織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計量組織決策和規則制定,適時簽署總局與OIML關于法制計量合作諒解備忘錄。籌備辦好2020年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大會。與OIML和APLMF(亞太法制計量論壇)合作在華舉辦電能表國際培訓班。繼續做好OIML顧問工作組工作,牽頭修訂OIML B21“關于OIML培訓中心框架”文件,分享中國實踐,貢獻中國方案。
(三十一)推動“一帶一路”計量國際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落實《“一帶一路”計量合作愿景與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計量合作交流。開展“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計量制度國別比較研究,為計量監管制度改革創新提供借鑒。加強計量政策和技術交流,實施重點國家對外計量培訓援助項目。
(三十二)推進國際計量互認和研究。開展計量標準和測量方法聯合研究,加強多邊和雙邊量值比對等實質性合作,促進量值國際等效一致。秉承合作開放態度,加快計量雙多邊互認進程,不斷擴大校準測量能力互認范圍。積極推進OIML證書互認制度的實施,跟蹤研究OIML證書互認制度相關文件,指導OIML證書指定試驗機構做好國際評審準備,適時組織舉辦OIML證書用證機構培訓班,進一步宣貫OIML證書互認制度。
【返回 】